思圆笔记(BETA) 让思考更圆融

知乎回答存档:相见恨晚的知识推荐(2015-02-08)

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答主预计 背景、行业兴趣偏好不同的人,对【相见恨晚】的知识,看法可能会大相径庭。考虑到答主个人涉猎有限,这个回答就当抛砖引玉吧。
要谈 相见恨晚的知识,答主会很快联想到另一个说法: 有钱难买早知道

在这个信息发达的年代,凭借搜索引擎,答主能够轻松甚至免费地获得诸如《国富论》、《四库全书》、《XXX 全集》、XXX 行业必读书...... 等各类经典书籍和学习资料。然而,因为信息的选择太多导致心浮气躁,外加缺乏机缘(无论是智慧的老师,还是让人抓狂的危机,答主都称之为机缘),答主可能一直都不曾对这些书籍资料产生持续的好奇与关注,只是把它们束之高阁而已。

久而久之,本来有机会早点读懂的书籍资料,临到实际运用之前还没认真学过。直到在生活和工作中屡屡受挫,才密切关注这些本该早点学会的知识,进而产生了 相见恨晚的感受

一句话总结: “有好奇/有关注,才能真的学懂;学懂了就不会相见恨晚。”

言归正传,下面列出一些答主个人强力推荐的智力作品,这些作品是经答主反复【搜集 > 浏览 > 研习 > 实践 > 组织】之后才汇集起来的。在这个回答中,答主把它们编制成了一份知识合辑。尽管答主为了叙述连贯而做了排序,但读者不必拘泥于特定的阅读顺序。

(2014-08-26 补充:如果想下载某位知乎用户的回答并转存为电子书,可以参考 如何保存某位知乎用户的所有回答?

重中之重:网上调查研究技能

利用谷歌 (Google) / 百度(百度一下) 等搜索引擎反复搜索信息的调查技能,至关重要!

【利用谷歌/百度搜索引擎做信息调查】对答主而言就像是小学生查字典一样的基础技能,如果来访者还不了解这项技能的意义,请试着读一读前新东方老师李笑来的两篇博客文章《学会用 Google 做 Research by 李笑来》以及《最少必要知识 by 李笑来》,了解其重要性。

如果你正巧在使用台式机/笔记本,并且现在就想上手操练一下的话,请访问答主亲手制作的在线演示文稿:

希望看过之后,你立刻就能上手!

穿针引线:为什么要把利用搜索引擎这项技能排在最前?因为它【四通八达】而且【易学易用】。利用这项技能,你们在自己的涉猎领域里按自己的需要获取相关的知识。鉴于目前国内访问 Google 不顺畅,建议用 **AOL Search 暂时替代。AOL Search 背后就是 Google 搜索,只是功能稍弱些。

为了让大家产生感性认识,答主试着举例说明。

先举个简单例子:用 Google 搜索物理学定理定律的英文原始文献,请参考另一则回答:如何找到物理定律的英文原始文献?如库仑定律、高斯定理等 - 尝试用 Google 完成这个任务,并附上操作步骤记录。

再举个略复杂的例子:举例说明搜索引擎的重要用途-调查关于钱的知识

(2014-03-16 补充,答主最近利用知乎站内搜索工具,调动搜索技能,发现一个不错参考资料,建议阅读:知乎回答 - 如何用好 Google 等搜索引擎?

a) 如果你喜欢博览群书……

如果你喜欢博览群书,推荐阅读《如何阅读一本书 (豆瓣)

答主认真读了四个阅读层次相关的章节,但后面的章节只是走马观花地看了看。

推荐此书的原因是:作者艾德勒读过各种门类的经典书目。不仅提炼出了通用的阅读规则,还分享了他阅读各类的书籍时的心得体会与阅读技巧。

穿针引线:a) 的目的是了解各种经典的书及其阅读方法,而 b) 的目的是了解各种著名的人物及其人生经历分析

2014-10-16 日更新:如果觉得这本书的作者思维太偏西方人的思维, 那也不要紧,答主推荐一个最近发现的读书经验分享文章 国庆读书记 - 以及顺便的一些感想。作者刘夙是一位科普作家,也是后面的《科学技术文化史》知识点的作者。下面简要摘录一下这位作者的读书心得,答主希望传递的重点信息是【读书速度快,说穿了并不神秘】

......首先要说的是,读书是一件很私人的事情。单以读书速度而言,影响因素太多了。比如,书是什么样的书?是漫画、网络小说还是大部头的学术著作?你读书想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是仅仅浏览一下还是字字深读?这一天里是不是还有别的事情要做?这些都会影响到你在同样时间内读完的书的数目。我读完的 4 本书,其实都是在国庆假期前 3 天读完的。这个速度颇让一些网上的朋友羡慕,其实说穿了完全不神秘。......

2014-11-30 补充:读书的方法和技巧固然重要,但尽快读到一本能够解释迄今为止答主人生中各种困惑的书,更为重要。比如:答主在接近 2014 年底时读到了这样一本书------《自私的基因 (豆瓣)》。最初听说这本书,是大约九年之前的事情。当时答主还在读研究生,对社会竞争的激烈程度缺乏切身体会,即使身边的朋友强力推荐过,也没有买来读。在社会上工作 7 年之久,经历各种困惑和危机,终于再次对它产生持续的关注。

(大概的关注过程是这样:对心理学知识一直很有兴趣 => 渴望借助心理学知识创造社会价值 => 利用 Google 搜索各种相关资料 => 发现了刘夙老师介绍的世界科学文化史,以及解释力很强的进化心理学理论 => 更进一步发现大量相关书籍和科普作者 => 很多科普作者首推《自私的基因》

目前答主已阅读了前两章,感觉只要有高中生物知识基础,就会发现此书的内容非常引人入胜。

用答主自己的话简单介绍:这本书试图解释生命的起源究竟是什么样的?一个人的各种活动背后的根本意义是什么?为什么可以在某种意义上把机能高度发达的人体看做是基因赖以存续的"生存机器"?......

无论大家是否赞成此书的主要观点,这些问题的回答都无疑称得上是【半衰期极长的回答】。如果你对诸如 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活着的意义是什么?为何探索宇宙? 这样的问题的回答感兴趣,那么请不要犹豫,赶紧入手阅读《自私的基因》吧。

2014-12-18 更新:自私的基因这本书只是从生物学 DNA 的分子层次给出了人生的意义,如果大家还想更钻研得更深入一些,那么答主推荐进入物理学的原子层面去拓宽自己的世界观,答主最近就被量子力学所揭示的世界观吸引了,于是观看了一部 PBS 的纪录片《宇宙的构造 - The Fabric of the Cosmos (豆瓣)》,看过之后,多年以来在生活里形成的"非黑即白"、"独立观察者"、"因在果之前"等观念,都受到一定的冲击。

为了避免介绍过于空泛,做一些简要说明:量子力学不仅在观念上超越了牛顿力学和相对论,不仅控制了幽灵般的微观粒子超距效应,它还是电子、IT 技术的理论基础,而且预示着机器猫漫画中任意门那样的设备有可能制造出来。

更进一步,通过 Google 调研答主更发现 DNA 分子的稳定性,植物的光合作用,动物认路背后的磁场探测能力也与量子理论中的量子纠缠效应有关。剧透就到此吧,希望大家能从这部片子中收获新的启发。(科学松鼠会 - 都是量子力学干的?)。

尽管如此,因为量子理论涉及的物理知识很复杂,请从可以追溯到可信来源的书籍或电视节目中了解相关知识,严防上当受骗。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很多所谓的心灵成长类书籍都可以打上量子力学的旗号夹带私货,而且难分真伪。

宇宙的构造3:量子跃迁


当然了,这部纪录片可不仅仅是从量子力学开始讲,大家可以了解到物理学发展史上的各种重大变革 - 想看全集就戳右边吧~ 【PBS:宇宙的构造】 【全4集】

如果你关注影响世界的人物与事迹……

b) 如果你关心那些影响世界的历史人物,推荐阅读《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 100 名人排行榜 (豆瓣)

答主只读了书中的一部分人物。

答主接触这书比较晚(看到这本书时已经奔三了)。在读到这本书之前,因为兴趣略窄,答主对世界各国主要历史名人和他们的生活经历缺乏基本了解,而这本书的内容基本满足了答主自我提升的需求------大概了解主要历史名人的重要事迹

穿针引线:为何把"如何读书"和"名人事迹"放在其它项的前面?因为答主个人感觉只通过逻辑推理去发现这些经典书和著名人物效率太低,而更高效的方式是读两本专门的书。做个牵强的比喻,如果说上网的人们觉得 hao123 网址导航很有帮助,那么进行知识探索的人们也能从这两本书得到类似的帮助)

(2014-10-17 更新) 如果相对于世界名人,你关心中国历史更多些,那么推荐观赏这个趣味视频:中国历史地图详细视频变化版。这个视频看上去是利用 Google Earth 这个软件,对地理区域进行了高亮标注后形成的。可以方便大家动态地查看我国历朝历代的疆域变化情况,非常震撼。现在国庆刚过,仅仅是过了又一个国庆节却没有顺便回顾一下我国的悠久历史,就有点可惜了。所以,请不要犹豫直接点下播放键~

中国历史地图视频详细版 version 2.0


(点击视频播放窗口右下角的 youku 图标,还可以看到更多相关的知识视频。)

如果你希望亲力亲为地影响世界

b+) 如果你希望亲力亲为地影响世界,并且对互联网创业感兴趣,那么答主会首先推荐这本书《黑客与画家 (豆瓣),保罗-格雷厄姆著,阮一峰翻译》

答主阅读了书中多数章节

在此书中,作者以美国为大背景讲述了许多有趣的事情,从学校里的书呆子遭受的不公正待遇,到深入思考财富的本质和贫富分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利弊分析;从探讨技术创业为何是创造大量财富的推荐手段,到形成有创新的点子需要克服哪些心理障碍,不仅粗略地讲解他自己通过构建早期电商网站 Viaweb 并卖给 Yahoo 大赚一笔,而且还会具体讲解创建 Viaweb 构建过程中他如何利用 Lisp 这样的编程语言加快开发速度,让竞争对手难以超越等等。。。答主对此书的评价是内容丰富,观点独特,跨度很广,而且作者保罗本人也比常见的媒体人更务实(他创立了专门的 IT 创业孵化器 Y Combinator或许正因如此,此书也得到其翻译者阮一峰的盛赞 - 我要翻译 Paul Graham 了:对于我来说,翻译完这本书以后,在翻译方面,就再没有什么心愿了

但请大家注意,这本书的上下文基于美国而非中国,很可能无法照搬。(可以参考保罗在自己个人网站上的一篇文章 - 为什么创业公司密布在美国 (Why Startups Condense in America),文中举出了一个典型例子:保罗的一位朋友在访问印度的时候,在火车站扭伤了脚踝,痛定思痛后回想为何会摔倒时,才发现原来刚刚走过各个台阶高度不一样。保罗由此受到启发,离开了自己熟悉的创业环境后,很多【原以为天经地义的有利条件】会突然消失。)

其实保罗-格雷厄姆这个人本身就是互联网创业的美国式范本,大家可以通过这篇文章(阮一峰为《黑客与画家》做的简短传记)了解 - 图灵社区 : 图书 : 保罗·格雷厄姆其人其事

答主通读过此文。

如果你觉得《黑客与画家》这本书更多是谈理念加喊口号,无助于你对一线软件/互联网开发者的近距离感知,那么答主推荐另一本更接地气的书:《梦断代码 (豆瓣)》。它的内容主要围绕一个主题展开:让读者近距离接触一个历史上真实存在的,牛人云集的开源软件开发团队的实际开发过程,了解他们的荣耀与梦想,挫折与希望,最后更深刻理解【软件开发实在不易】。

此书记录的软件项目,恰好是答主最关心的 PIM 个人信息管理工具 Chandler 的开发项目。其领导者米奇-卡普尔是比微软 Excel 还要早的电子表格软件 Lotus1-2-3 的作者,曾经从该软件中获利上亿美元,这等于说开发团队绝对不差钱,但这个项目还是以失败告终,所以值得从业者们反思。

答主阅读了此书的大部分章节。

因为答主本人最近两年多里也在创业团队里工作,每天都在与一线的互联网/移动端开发者共事。所以答主读过这本书后,对其主旨深表赞同。出类拔萃的软件/网站/手机应用常常给使用者一种错觉:它不仅容易使用,也容易改造和重新开发。遗憾的是,这是彻头彻尾的误解。

软件开发的过程中处处都是陷阱,既有技术本身的陷阱(看上去能工作的模块,集成到一起就是会出各种奇葩的故障,等等),也有团队沟通和产品需求理解方面的陷阱,当然也不排除开发团队 "自信爆棚,自己作" 的那种陷阱。读过《梦断代码》这本书,不从事一线开发的读者或许能对程序员多一些理解和耐心。

如果感觉只是读书太枯燥,那么不妨同时看看下面这个如实再现软件开发现场的纪录片《代码奔腾 Code Rush (2000) 》:

《Code Rush》(奔腾的代码) 中文字幕版


到这里有人可能会问:说了半天也没讲在中国怎么做互联网创业啊?真心抱歉,答主自己目前也在这一行里摸爬滚打,暂时不能给大家一项经得起推敲的知识。不过,如果大家真的对此主题感兴趣,答主推荐一个播客给大家:Teahour.fm(答主曾经完整地听过 GitCafe 创始人 Thomas Yao 的访谈 开源软件和 GitCafe,他立志在国内做类似于 Github 那样的代码托管网站),这个播客里邀请了一些国内互联网创业领域的一线奋斗者们参与 Teahour.fm 访谈,而且每期访谈都会分享一些很有用的技术类创业类网站链接。

总起来说,其讨论主题和谈话方式都很贴近 IT 公司的日常沟通氛围,心态开放,直来直去。欲了解关于 Teahour.fm 的创始人以及相关背景信息,请参考 Terry Tai's BlogDo Great Things - Ye Dingding

如果你对"提升个人的创造力"这件事本身感兴趣,而不在乎创业赚钱。那么我推荐你立刻观看下面的 TEDxZJU 视频《创造力从哪里来》,由 @采铜 亲自演讲。

答主听完了整个演讲。

创造力从哪里来:采铜@TEDxZJU


演讲大概脉络如下:从【生命在于创造】的关注点入手,直接引出人人皆可领会甚至亲自操作的【微小顿悟】。整个演讲过程不断举例说明,强化听众的认识。

第一部分用【画家摩尔斯转行发明电报】和【作家纳博科夫的笔记卡片构思法】的生动例证强化说明领会的部分;第二部分以同样生动形象的大量例子强化说明亲自操作的部分,强调【跳出惯常思维模式】【多接触的人、事、物】【抑制评判欲望和内心的自我监控】等等。因为第二部分所提到的例子连贯性特别好,所以在这里我没法单独描述任何一个例子而不引起误导。所以,希望还没看过这段 TED 视频的朋友,抽出大约 20 分钟亲自看过~

如果你喜欢数学和解题……

c) 如果你喜欢数学和解题,推荐《怎样解题 (豆瓣)》。答主认为这本书解释了很多数学老师在上课时未必能说清楚的解题思路。具体说来:假定答主没有受过大量的各类练习题做铺垫,当答主接触到一个陌生的智力问题时,首先应如何下手?在没有得出最终解答之前,出现了什么情况时,答主才能认定解题过程有明显进展?一筹莫展时,应该优先提出哪些启发思路的问题,以便打破僵局?这些授人以渔的知识,都包含在这本 200 页出头的 32 开小书里了。

答主分析阅读过其中 75% 以上的内容。

如果想现在立刻就看到【解题受阻时具体该怎么处理】,请看另一回答 --- 数学解题能力本质上是一种什么样的能力? - 通用解题思路的表格

穿针引线:为何把这本书放在靠前的位置?答主个人认为有了对这本书的深入理解,学习后面的各类知识都有帮助。事实上,最近几年里答主一直把它随身带着,稍有兴致就读一下。

c+) 最近在知乎讨论时发现:不少知友希望在思考时【不偏激,不盲从】,答主其实一直经历着 减少偏激,减少盲从 的过程。可以说,如果缺乏独立思考的意识,即使解题能力很强,也容易在生活中犯傻。如果大家对如何减少盲从轻信感兴趣,答主可以推荐一本比较深入浅出的书:《别做正常的傻瓜 (豆瓣)

答主读过超过七成的章节。

这本书有多深入?粗略估计,几乎每一章的背后都有至少一篇 决策心理学 的论文在支撑(Hsee Home Page - Publications)。这本书有多浅出?每一章都会涉及一些贴近生活的有趣的两难决策:比如,钱越多越幸福吗?损失 100 元和没得到 100 元,哪个更令人痛心?讨价还价中应该让对方先开价吗?。。。但请注意,此书的内容重点并非教人打小算盘,而是帮人更深入地理解一些思维定势背后的心理学原理。

此书作者的人生经历也很励志,详见 2004 年的一则新闻:奚恺元和他的幸福学

穿针引线:不妨把这本书看做在 c) 和 d) e) 之间的过渡性知识。如果答主自己【总是依赖思维定势,总是盲从】,那么就不可能主动去寻找 d) 和 e) 相关的知识,也不可能体验到递归的美感和它在计算机编程中的实用价值。

如果你喜欢电脑和编程……

d) 如果你喜欢电脑和编程,答主推荐《The Little Schemer

这本书绕开了大量与编程语言内在逻辑无关的技术细节,以文字交互的形式,直接让答主接触 scheme 编程语言的内在逻辑。不仅仅讲出了这种语言的基本语法,还把这种语言的源程序的基本运行过程【以超慢镜头还原出来】,把递归式编程的概念展现为直白的符号替换过程,不再让人感到不明觉厉

因为答主有 C / Perl 等编程语言的基础,所以读过这本书半年以后,已经开始尝试利用支持 scheme 语言的部分开发工具的发行版 GNU GuileRacket 等开发工具开始编写 PIM 个人笔记管理工具原型了。需要提醒读者注意的是,因为 scheme 语言发展至今一直比较偏学术化,所以并不适合作为一种日常工作的编程语言。

答主读过其中一半以上的章节后,然后就开始按自己的想法做开发练习了。

穿针引线:知识 d) 偏重实际操作,而知识 e) 则偏重理论思考。

如果你喜欢在理论层面上追根问底……

e) 如果你喜欢在理论层面上追根问底,推荐《康托尔、哥德尔、图灵------永恒的金色对角线

答主通读过此文章。

另一个就是:《哥德尔、艾舍尔、巴赫 (豆瓣)

答主目前只读过书中的少部分片段。

为让大家对 《哥德尔、埃舍尔、巴赫 - 简称 GEB = Godel Escher Bach》这本书有一个快速的感性认识,请看下面的优酷视频,如果能看出视频要表达的意思,就可以说获得了感性认识。

巴赫的《螃蟹卡农》


如果你对这段视频中出现的翻转后相连的纸带感兴趣, 那么推荐你顺便了解一下这个折纸手工游戏 - 莫比乌斯带:只有一面的魔环

给大家出一道思考题, 如果把一条莫比乌斯带剪为等宽的三份, 而不是两份, 会发生什么? :P

如果感觉这两份资料太长而不好读,答主建议至少弄懂哥德尔定理。答主本人能在 40 岁之前接触到并且读懂哥德尔定理,感觉太超值了。

很多人都见过小猫追赶自己尾巴,而且乐此不疲的情况。另一种更可笑的情况是,自恃力量大的人,试图坐在椅子上把自己和椅子一并举起来。这些做法看似可笑,但在本质相同但形式更抽象的问题面前,思维严谨的人也有可能犯类似的错误。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 希尔伯特的数学公理化梦想 和让这个梦想破灭的 哥德尔定理 了。

要想简单地了解一下哥德尔定理,不妨先读读这篇文章《songshuhui.net 讲解哥德尔不完备定理》。

答主通读过这篇文章。

基于这个定理可以推论:如果一个数学系统包含了算术的话,要么它是自相矛盾的(例如 【我所说的都是错的】。。);要么存在一些命题,它们是真的,但人们却无法在有限的步骤里证明它们。这样的说法听起来很拗口,不妨直接了解哥德尔定理的证明过程,这个证明过程相当清晰的,只要懂得自然数和加减法,再有一定的逻辑思维就可以理解,如有计算机基础则更容易理解。

至于哥德尔定理对现实生活的指导意义,答主不妨转述文中最后一句话来说明:【数学,如同人生,如同爱情,有些东西是真的,你却永远无法证明。】,用答主自己的理解来说就是【只要亲自做做看,就会发现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如果你觉得上述几份资料过于简单,太少,没有挑战,那么推荐你参考 『只读经典』思考的技术与艺术(原"学会思考")刘未鹏(pongba)的图书豆列 至少这些书已经够答主读很久了。

如果觉得这些书目太散碎,不易贯穿起来,建议你干脆买一本刘未鹏的《暗时间 (豆瓣)》这本书引用了大量值得精读的经典书目,并且对每本书都做了导读性的说明,更容易贯穿起来。

买书的阅读体验更好,但如果你希望免费试读,好消息是:这本书中的很多章节都源自刘未鹏的个人博客【刘未鹏 | Mind Hacks】,博客中有篇文章【暗时间】对此书做了简介。

答主尚未通读这本书。

这里答主又回忆起刘未鹏曾经制作过一张思维导图,把理性思维活动/判断与决策相关的知识点串联了一下,一并放在这里作为参考 【如何清晰地思考 How to Think Straight

答主浏览过一部分内容。

穿针引线:总有人对理论思考有追根问底的执着,在这方面答主只是一个业余爱好者,e) 这一项知识答主目前感觉它似乎是一个无底洞,刘未鹏已经从入门到深入了,而答主还在入门阶段。。。不过,答主还没试过亲自阅读它们,怎么就断言说那是无底洞呢?

Stop!碎碎念太多,为缓和气氛,接下来介绍几项偏娱乐的资料。

如果你喜欢电脑游戏……

f) 如果你喜欢电脑游戏,答主首先推荐一个独立游戏《时空幻境 (2008年游戏)》。此游戏的设计独具匠心,答主自己表达能力实在有限,只好把网络名人王垠给出的精彩介绍《Braid - 一个发人深思的游戏》推荐给大家。

答主在没有看攻略的情况下,一周目独立通关,暂时没有拿到星星。

穿针引线:这个游戏成功地把【逆向思维】的效用从理论层面落实到了常人也可感知的游戏交互层面,使人不知不觉沉浸在反复尝试的乐趣中。顺便说,王垠也是 scheme 语言的推荐者,答主也是因为王垠的介绍才开始玩这个游戏的。

顺便说:在回答中添加 Braid 这个知识点时,答主做了一次 ( Braid - Google 搜索) ,发现 zhihu 网本身就包含了一些关于 Braid 的精彩讨论。答主因此得到启发,凡是本回答中提到的知识,都可以像下图这样:

放进本页顶端的知乎搜索框里碰碰运气,说不定能发现更精彩的介绍。

也就是说,前面第一条所说的搜索技能不仅可以利用谷歌/百度发挥作用,也可以应用于类似于知乎网这样的知识网站,前提是这个网站提供了全站内容检索功能。

如果你希望玩一些轻松的小游戏,那么推荐你了解来自日本的生长球系列游戏,通过这个系列游戏,你可以漫不经心地摆弄各种趣味道具,并且观察【按不同顺序使用这些道具】能产生哪些意想不到的效果,进而体会事物的相互关系和演化过程。

拿答主最近刚刚接触到的【山谷生长球】举例,它把社会中常见专业人才(从左到右依次为电子/电脑人才,设计人才,数学人才,生命科学人才,机械人才,物理/化学人才,建筑人才)简化为各种道具。按照怎样的顺序使用这些道具才能形成最大的社会价值呢?这个问题就留给大家来体验吧! (系列游戏地址 - 生长球小游戏专题汇总

如果你喜欢科幻和畅想未来世界……

g) 如果你喜欢科幻,喜欢畅想未来世界,推荐《黑客帝国 (豆瓣)》《黑客帝国2:重装上阵 (豆瓣)》《黑客帝国3:矩阵革命 (豆瓣)

答主反复看了三次以上。

关于这一系列电影,答主的观感是,多年前第一次看时只满足于视觉奇观和虚拟世界设想,经过了这些年,接触不同的人,经过各种三观的碰撞,温故知新时才发现原来真实剧情比最初理解的隐蔽,复杂和精巧得多。为了避免剧透,答主暂时不给出网上最深入透彻的分析影评。

穿针引线:Matrix 世界背后的逻辑层层嵌套,欣赏目的和思维方式不同的观众可以在完全不同的层面上欣赏 Matrix 三部曲,但只要付出理性上的努力,就能从影片中发现更有趣的东西。通过欣赏这部电影,或许可以体验 l) 项中提到的成长型思维模式。

如果你觉得《黑客帝国》这类科幻电影商业元素和好莱坞大片味道太浓,不够纯粹。。。那么,推荐另一部答主曾经欣赏过的更经典,更纯粹的科幻电影作品《2001太空漫游 / 2001: A Space Odyssey (豆瓣)

答主反复观看了三次以上。

如果说前面的某些知识让你意识到理论上的【刨根问底与无穷迭代】和理论上的【人外有人,天外有天】,那么这部作品会让你在感性上体验一下【对人类而言无穷的东西有可能长成什么样子】,【能力远超人类的宇宙智慧生命有可能如何对待人类】。并且,个人认为这部 1968 年的电影在世界观设定,剧情转折和视觉奇观等方面不亚于答主曾欣赏过的任何一部科幻电影

如果你喜欢探究幸福的根源……

h) 如果你喜欢探究幸福根源,推荐 "flow state" (心流理論) 和相关书籍《幸福的真意 (豆瓣)》,这个理论或许并非科学理论,但答主读到它的时候深切感到其描述与自己对幸福的主观感受非常相似。

答主读过一半以下的章节,此书的中英文版都曾参考阅读过。

仅仅谈感受还不够,需要给出进入心流状态的具体方法,才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碰巧的是,答主在回答另一个问题时,找到了心流理论的实用价值,而且还试着给出了进入心流状态的必要条件(并非充分条件),大家可以参考:人这一生为什么要努力?- 因为只有不断努力才能才能一次又一次地达到更高水平的心流状态,而这种反复的尝试 + 失败 + 终于有所突破,正是答主所理解的幸福的真意!

穿针引线:说到这里答主不得不推荐本问题下的另一个回答 《和大家共享的,是关于"正念"的知识》,因为答主直觉上感到正念与心流理论有某种相似之处------难以客观地表述清楚,但可以主观地感知这种状态。

如果你希望研究拖延症的根源……

i) 如果你希望研究拖延症的根源,推荐一篇科学杂志的文章《针对儿童的延迟满足感的研究(Delay of gratification in children)》,(中文介绍 - 棉花糖实验/地球周刊/科技/2009-05-24 ,南都网,数字报,电子报,南方都市报),(相关参考视频:可爱小孩-棉花糖实验-[心理] [别急著吃棉花糖]),关于人的成败得失有各种各样的解释,答主觉得这篇文章比较基础。人脑中早已固化好了某种我想早点得到 *的心理。答主猜想,人生中各种 *半途而废,各种说好了又反悔,各种 拖延误事,各种 平时贪玩耍临时抱佛脚......背后都或多或少地包含了这种心理(其实,答主自己也常犯这种毛病)。

在答主自己看来,拖延症的根源似乎在于:一个人在【不确定自己真正需要什么,或者不确定能否通过做某件事满足自己需要】的时候,就做出了远超个人能力水平的承诺。而一旦挑战性远超个人能力水平,就很难进入 h) 项所说的心流状态,从而很难有足够的愉悦感激励自己继续坚持

若要答主谈对治拖延症的方法,目前并不能给出直接的解决方法,只能暂且推荐这段 TED 视频------形成健康的时间观,或许大家能得到启发

Philip Zimbardo:健康的时间观念


总结此视频的要点:

  1. 对过去发生的积极的事情: 可以经常地回忆;
  2. 对于未来的希望和计划: 可以适度关注, 多些关注也不要紧;
  3. 眼前的享受: 适当享用, 不要过度;
  4. 过去的消极的事情: 尽可能不要关注, 不要多想
  5. 我就是不行/我就是差之类的宿命论: 尽可能不要关注, 不要多想.

穿针引线:如果你对 d), e) 两项中涉及递归的思想比较熟悉的话,你可能会发现,一个人越是勇于克制冲动,就越会变得善于克制冲动,从而能让理性思考持续得更久,这是一个自我促进的过程…… 反之亦然。

如果你的兴趣极其广泛……

j) 如果你的兴趣极其广泛,答主首先推荐你观看这段非常直观易懂的 Flash 动画 http://m.wanga.me/2013/04/Scale2.swf 动画简介在此 - 宇宙的刻度2 The Scale of the Universe 2

答主也是 2014年02月27日才刚刚发现的,并且完整地浏览过所有的刻度。

如果你的移动设备对 Flash 动画支持不好,或者你不想亲手去点击每一个物件,那么推荐你看另一则视频:《十的力量(Powers of Ten)》,让专业的解说员来向你展示宇宙的刻度吧!


答主完整地观看过三次以上。

2014-09-10 补充:最近在搜集科技发展历史相关的资料时,很幸运地在 十五言 读到了刘夙老师的《世界科学技术文化史》,一共十四讲,把世界科技发展历程中的一些重要事件娓娓道来,并且融入了作者个人的世界发展趋势分析,非常精彩,值得一读。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打开这个链接查看每一讲的简介和全文:世界科学技术文化史 - 系列文章

附上刘夙老师本人的课程简介 - 来源链接
......4月23日开始,我将在重庆大学虎溪校区讲授通选课"世界科学技术文化史"。每周三周五下午上课。很高兴在重大这所工科名校讲课。虽然是第一次开课,但整门课的思路是全新的,部分内容也是此前国内的类似课程从未讲过的。......

如果你希望再深入一些,推荐《iigss.net 的页面(泛系统论思想源流概念图)》,因为里面内容太多,答主无法完整翻译它,只节译一部分内容,并用自己常用的概念图工具(而不是按原始的格式)给出示意图:

答主只看过了图中的部分节点。

如果你更喜欢研究人类知识的大框架而不是细节,那么答主推荐《The Encyclopedia of Diderot & d'Alembert Collaborative Translation Project (狄德罗与达朗贝尔人类知识地图)》

答主只粗略了解了大体分类,并未深入。

收到知友 @罗宇森 的评论后,答主曾试图把达朗贝尔知识地图的主要标题翻译为中文,但时间和能力不足,只翻译出了下面这张图;又过了不久,热心知友 @莫祥熙 给出了完整的翻译链接,答主终于可以松口气,直接给出中文翻译版的传送门了:狄德罗和达朗贝尔之树-中文翻译版

还有一篇文章《songshuhui.net 的页面(关于自然科学的层次结构)》,是答主在与其它知友讨论后感觉可以补充进来的,请直接跳转到文章中重点段落(文章本身在讲化学渗透理论,只是顺带提及自然科学的层次结构):自然科学中的各个领域,并不是齐头并进的,其中一些学科是另一些的天然基础。最主要的一个层次系统是这样的:物理学→ 化学 → 生物学 → 医学,人类学,心理学 → 社会科学... 越前面的越基础,每一种科学也许人类开始认识的时候是独立的,但追究到深处,你总是会发现你需要前面一层的大量知识才能产生认识突破。答主个人感觉这个层次结构比较可信。

答主通读过三篇系列文章。

另外,答主还了解到一张关于世界各民族历史演化过程的信息图, 对关注历史的人们可能有一点帮助, 所以也列在此项的最后。图片来源地址: The 1931 Histomap: The entire history of the world distilled into a single map/chart. (原图链接 - http://www.slate.com/features/2013/08/histomapwider.jpg)

如果你求知欲极其旺盛,希望找到可靠的学习方法……

j+) 对于求知欲极其旺盛,但希望找到可靠的学习方法的人而言,推荐另一则回答:号称终极快速学习法的费曼技巧,究竟是什么样的学习方法?- 有方法介绍,举例和视频

答主亲自翻译过这篇文章,并尽力对此方法寻根溯源。

2014-11-22 更新:推荐另一篇探讨专业技能培养的文章:怎样练习一万小时 « 学而时嘻之

"......所有这些关于成功学的个人经验和励志故事都不科学。假设一个成功人士做过一百件事,包括参加演讲比赛,衣着有个性,听英文歌曲,最喜欢的颜色是绿色等等,他会非常自得地把这一百件事都写进自传,没准还要加上女朋友的影响。然而其中真正起到决定性作用的可能只有四件事,问题是他和读者都不知道是哪四件。......" --- 介绍刻意练习的4个要点,解读人脑的工作原理。

答主之所以读到这篇文章,是因为这篇文章的作者,被刘未鹏等答主比较信任的人推荐过

据答主了解,希望突破本专业限制,跨学科地学习各门类知识的人,可以选择向多面手 / 文艺复兴人(polymath / renaissance man)的方向发展,知乎上 有人隐约展现了这种志向 ,无论这些知友们是否能矢志不移,答主都认为这种志向值得尊重。有兴趣了解这种志向的读者,请参考维基百科上的 博学家 词条。

如果你希望读博士做钻研……

k) 如果你希望读博士做钻研,推荐《什么是博士?(阮一峰翻译的信息图)》(答主通读过),这张图以非常简明的平面形状展现了个人知识的大致发展过程。答主读研期间曾经历过困惑,产生一种【在计算机领域沉浸越久反而越觉得迷茫】,以及【虽然很多领域浅尝辄止很有趣,但一旦深入研究就头大】的感觉。如果当初看了这幅图,可能就明白多了:要做研究,就得突破领域前沿 (cutting-edge),这就要求关注到很细小的研究方向上去,把力量聚焦。近几年来,答主就把专注力逐渐聚焦到了个人/小团队的笔记管理上,希望在近期的未来能有所建树。

如果你对自己不够自信……

l) 如果你对自己不够自信,向你推荐两个答主认为重要的思维 【Dweck 的成长型思维模式】和【工作驱动力思考模型】

这两个模型相关的资料,答主完整地浏览过两次以上。

winner比loser赢在哪?(Dweck的成长型思维模式)》源自一项心理学研究,其研究成果说明,持续的努力比天赋更能促人形成敢于挑战的性格。

The surprising truth about what motivates us(工作驱动力)》是一段用粉笔绘图法形成的动画,非常形象地指出了人们快乐工作的必要条件:即【目标明确 + 独立自主 + 技艺精湛】。这段动画目前答主只找到了英文版;

不过,大家完全可以参考下面的 TED 视频,这是工作驱动力的作者 Daniel Pink 的介绍性演讲 - 出人意料的工作动机

【驱动力:令人惊讶的事实,激发我们工作积极性的真实动因】


Dan Pink - 出人意料的工作动机


穿针引线:这两个思维模型虽不具备直接可操作性,但答主倾向于把他们看做一种理论基础,它们可以支持一种简单的生活理念 =>【一定要弄清楚自己最喜欢做的事,打破人云亦云的条框限制,并且坚持不懈地训练和试错】

【== 接近尾声 ==】

对于还想继续看下去的人表示:答主所知有限,越往后说,越觉得是在回顾自己所处的认知小圈子,而不是放眼更广阔的未知领域,答主也需要停下来了解一点别人的观点。

最后,答主试图为这个问题再贡献一段【自我打脸的分享】:上述文字中,答主很少直接提到【与人沟通协作的知识】。答主目前也需要学习如何与各种不同行业、背景、兴趣的人高效地沟通协作。但【时而自大,时而自卑】的情绪波动让答主难以进步,经常担心:要么因为别人的失误【拖自己的后腿】,要么因为答主的失误【拖别人的后腿】。答主承认这样很矛盾,但目前还没能很好地控制它。

而实际情况仅有上述两种吗?答主的确因为害怕犯错而不敢协作————但如果不犯错,就无法在错误中成长不是吗?或许答主想自己发现最好的解决方案,但却不敢设想别人已经把【超出答主想象力上限】的解决方法找到了,而答主要么在智力上,要么在心理上还不敢接受和利用它们?这里仅提出了两种推测,是否有其它可能性?根据前文所述的哥德尔定理,一定有的。

上面的反思,让答主联想到一些心理学知识,所以顺便补充一项知识:

+)在知识密集型工作中,如果想与别人顺畅地沟通协作,社会心理学知识很可能有用。要学习它,有本非常通俗易懂的书叫做《社会心理学 (豆瓣)》,随手翻翻就能找到很贴近生活的心理学常识,答主有 80% 的把握保证开卷有益。

答主浏览过一半以上的章节,但尚未通读。

最近的 2013 年里,很吸引答主的社会心理学知识有两项,分别是【社会性拒绝】理论和【社会性疼痛】理论,大家可以在答主的另一个回答里看到详细的介绍:人都有弱点和黑暗面,为什么人们又习惯于惧怕暴露脆弱的一面?

答主难以预言未来,但有个不变的信心:世界会变好,追究其主要原因根据哥德尔定理,在个人短浅的见识之外,总是有一些个人关注范围之外的人们正努力促成好的改变(如人们在互联网上尽力增加各类信息的透明度,消除蒙昧);目前暂时不能改变的事,也可能会在答主没注意的时候悄然改变(如倒逼银行业改革的互联网金融产品)。

2014年初,答主又了解到一个实例:2014 年盖茨年度公开信

1 错误观念一:贫困国家注定永远贫困
2 错误观念二:对外援助是巨大浪费
3 错误观念三:挽救生命导致人口过剩

这则自2013年12月撰写的回答一直在不断更新。(2014-10-31更新:近期有知友提醒这则回答太长。因此更多分享将发布在答主的个人分享站- 思圆笔记 知识分享站

需要提醒读者:网上的资源可能很有用,但也可能会让人无法专注!请读者珍惜每个点击,多点一次超链接,自己思维就会发散一层,连续点击三次以后,很可能会丢失最初的学习目的。